您所在的位置: 太原科大心理咨询中心  >  太原那有看儿童心理的  >  出生后,6个方法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

出生后,6个方法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

来源:太原科大心理咨询中心 时间:2024-07-18 09:11:25

  如今,心理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,孩子心理问题备受关注。从出生到6岁,在婴幼儿的每个年龄段,父母和看护者都应该有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孩子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。

出生后,6个方法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

  01

  0~1岁,建立依恋关系

  在新生儿时期,家长应多与宝宝接触,如说话、微笑、怀抱等。

  学会辨识新生儿哭声,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需求。除了抚触新生儿,还应让其看颜色鲜艳的玩具,听悦耳的铃声、音乐,促进感知觉发展。

  待孩子大一点,家长还可以多与婴儿玩亲子游戏。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,比如多与婴儿说话、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发音,达到“交流应答”的目的。

  6个月以后,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,可以适当扩大宝宝的活动范围,鼓励其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。

  若孩子出现生气、厌烦、不愉快等负面情绪时,可尝试转移其注意力,帮助疏导不良情绪。

  02

  1~2岁,引导探索和表达

  家长要给这一阶段的幼儿探索环境、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。

  经常进行亲子互动,多给孩子讲故事、唱儿歌,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,引导宝宝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,鼓励他们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简单的对话。

  此外,家长之间要保持一致的养育态度和行为。

 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,对其每一次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,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。

  03

  2~3岁,鼓励交朋友

  在这一年龄段,家长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,提高克服困难的意识和能力。

  比如让宝宝帮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,收拾玩具、扫地、帮忙拿东西等,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,激发参与热情。

  出现无理取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,可采取不予理睬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。

  由于此时的孩子即将步入幼儿园,家长还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,鼓励其发展同伴关系,学习轮流、等待、合作、互助与分享,培养爱心、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。

  此外,还要注意逐步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习惯,学会自己洗手、进食、穿衣、大小便等基础生活技能。

  04

  3~4岁,培养角色意识

  此时的孩子大多开始入园,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,引导适当的表达,妥善处理和环境有关的消极情绪。

  平日里可以多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、看图讲故事,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,鼓励儿童发现、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,交流时眼睛要平视。

  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,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。

  家长要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,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。

  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,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。还可以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,培养角色意识。

  05

  4~5岁,明确性别差异

  在4~5岁时,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,如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。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,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。

  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,遵守各种规则,强化乐于助人的意识。

  还可以通过猜谜语等游戏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,或让孩子按形状、大小、颜色、性质、用途将物品进行分类归纳,帮助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。

  此外,这一阶段家长还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,并对自己性别接纳和认同。

  06

  5~6岁,锻炼注意力

  专注力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。家长应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,促进注意力的发展。

  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,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,不要无视或忽略。

  在孩子玩耍或做事时,不要过多干涉,更不要随意打断,以免破坏专注力的形成。

  此时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,家长应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,引导其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,对孩子的各种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。

  引导孩子逐渐学会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,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、谦让、共享与合作。学会整理书包、文具及图书等物品,做好入学前的准备。

  年轻的父母们

  对养育孩子虽然充满责任心和热情

  但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

  因为养育孩子

  并不止靠责任心和热情

  父母焦虑、暴躁的情绪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。孩子往往是家长的一面镜子,反映出家长自身的心理困境。

  想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,家长需要先从自己做起,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
  ♥一起成长

 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,而是一起成长的伙伴。孩子出生后,家长就要开始不断学习如何育儿,掌握新的技能,孩子也在慢慢学会更多知识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的知识面变宽,孩子的视野也越来越广阔,这都是共同成长的表现。

  ♥控制情绪

  父母想要大声吼叫时,最好先和孩子保持距离,冷却情绪,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,以免吓到或伤害到孩子。等到情绪稳定后,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  ♥学会放手

  大多数情况,孩子触碰到父母那些所谓的“底线”,不过是父母在强烈控制欲之下强加给孩子的高要求。比如,不许踩水、不许坐在地上、不许玩泥巴、放学后立刻回家、不许到处乱逛……

  正是因为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,他们才会出现数不清的“情绪爆点”。

 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他们应该有自由的想法和意志。父母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,倦怠感也会烟消云散。

  ♥不必强求

  天下没有一百分的孩子,自然也不会有一百分的父母。因此,不必强求孩子时刻乖巧懂事,也不必为了自己偶尔的倦怠而心生愧疚、自我否定,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。

  ♥爸爸分担

  亲子教育中,父亲的参与能够注入母亲不具备的特殊元素。

 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。

  如果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,会十分痛苦甚至产生心理缺陷,比如容易软弱、胆小,缺乏信心和毅力。

  这并不是强求爸爸天天陪着孩子,陪伴的质量更重要。工作再忙也不可能占满24小时,为人父者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识,最好划出专属的“爸爸时间”。

  ♥放个短假

  开车时,突然看到“小心路滑”的黄色警示标识,你会怎么做?一定会减速,格外小心地驾驶。

  可以把育儿想象成开车,当遇到神经衰弱、烦躁、头疼、睡眠不好、孩子不愿意沟通等“黄色标识”时,就要提醒自己歇一歇,给自己放个短假,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抚育孩子。